腿上青筋凸起是靜脈曲張嗎?一篇搞懂原因、症狀與改善方法!



你是否發現自己腳上的青筋越來越明顯?站久了小腿會脹脹沉沉的,甚至睡覺時會抽筋,這些可能都是靜脈曲張的早期警訊。根據統計,大約有 25% 的女性、10–20% 的男性有靜脈曲張的問題。它不只影響外觀不好看,如果不治療,可能會演變皮膚潰傷、慢性水腫,若合併深層靜脈血栓(DVT),可能會變成致命的肺栓塞。本篇整理出靜脈曲張的常見原因、初期症狀、治療選擇、費用比較及日常改善方法,讓你有效舒緩不適,守護雙腿健康。



目錄:



一、什麼是靜脈曲張?有哪些常見原因與初期症狀?

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俗稱為「浮腳筋」、「靜脈瘤」,是靜脈血液無法順利回到心臟,導致血液堆積、血管被擴張變形,久了就形成彎曲突起的青筋,常發生在小腿,特別是久站久坐的人。

為什麼會有靜脈曲張?

1.靜脈血管瓣膜功能退化:靜脈血管裡有類似「小閘門」的結構,被稱為靜脈瓣膜,主要作用是為了防止血液倒流。
因為下半身的血液要對抗地心引力回到心臟,所以瓣膜會一段段打開關閉,讓血液單向前進,避免回流,但如果瓣膜關不緊,血管就會變成雙向道,部分血液就會逆流堆積在小腿,造成靜脈壓力升高,血管被撐大變形,進而形成靜脈曲張。

2.小腿肌力不足:除了瓣膜,還有一個重要角色:小腿,當走路或活動時,小腿肌肉會擠壓血管,把血液「往上擠」回心臟,而長期久坐久站或年紀大導致肌肉流失,小腿越來越沒力,沒辦法把血液擠回心臟,容易堆積,引發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的初期症狀有哪些?

因為外觀看不出明顯變化,所以常被忽略。以下是常見的靜脈曲張早期症狀:

1.小腿出現蜘蛛網狀或蚯蚓狀的青筋。

2.久站後小腿會腫脹、沉重、脹痛。

3.晚上睡覺容易抽筋或腳麻。

如果這些症狀長期反覆發生,建議及早就醫檢查,避免變成嚴重的靜脈曲張。

在醫學上常使用CEAP分類,依嚴重程度分級成6期:




二、靜脈曲張會消失嗎?初期可以改善嗎?

答案是——不會。靜脈曲張是一種慢性不可逆疾病,沒辦法自行痊癒,但早期發現並積極保守治療,可改善不適,延緩惡化,減少併發症風險。


初期靜脈曲張可以怎麼改善?

常見的改善方式包括:規律穿戴靜脈曲張壓力襪、適度抬腿、進行腿部運動活動、循環按摩等生活保養方法。每種方式都有不同的注意事項與適用時機,詳細內容請參考下方「五、靜脈曲張改善方法有哪些?可以運動、泡腳、按摩嗎?」段落




三、靜脈曲張不治療會怎樣?該看哪一科?

大多數靜脈曲張初期如果沒有症狀,不一定需要積極治療,但開始出現症狀卻沒有及時治療,靜脈曲張會隨時間惡化,除了引發皮膚潰傷、疼痛外,可能會導致嚴重併發症,如:靜脈炎,深層靜脈血栓(DVT)風險提高,如果血栓脫落進入肺部,可能會變成致命的肺栓塞。


靜脈曲張該看哪一科?

若發現自己腿部青筋浮起,或有抽筋、腫脹、疼痛等不適症狀,通常會建議:掛「心臟血管外科」,評估靜脈回流與血管狀況並提供專業診斷與治療建議。




四、靜脈曲張治療方式有哪些?費用要多少?

靜脈曲張的治療主要是以改善血液回流減輕症狀與避免惡化為目的,有個重要觀念是要先處理大靜脈問題,如果先處理表面可見的小靜脈,短期內會以為康復了,但一段時間後容易復發。

常見的治療有以下幾種:

  1. 穿戴靜脈曲張壓力襪
    最基礎的保守療法。透過壓力幫助血液回流,減少腫脹與沉重感。
    費用:約數百元~千元不等。
  2. 藥物治療
    常見藥物包括靜脈保護劑,如馬栗種子萃取物,需搭配其他治療方式使用。
    費用:根據藥物種類與用量,每月約200~1800元。
  3. 硬化劑注射治療
    對小血管有效,直接注射藥劑讓病變血管萎縮。可能會出現疼痛或色素沉澱。
    費用:約數千元~上萬元,依範圍與藥劑而定。
  4. 雷射與手術治療
    包含血管外雷射、血管內雷射燒灼、傳統靜脈剝離術等,適用於中重度或嚴重的靜脈曲張,優點是療效明確,缺點是自費、手術費用較高,且可能需要較長恢復期。
    費用:數萬元以上,依手術方式與複雜程度而異。




五、靜脈曲張改善方法有哪些? 可以運動、泡腳、按摩嗎?

要改善靜脈曲張,最核心的關鍵就是「幫助靜脈血液順利回流到心臟」,不讓血液滯留在小腿/下肢,導致血管擴張變形。在初期或是針對久站久坐、生活壓力大及年長者,透過日常保養與調整生活習慣是預防及改善靜脈曲張非常重要且易於實行的方式。 改善方向可分為:抬腿、運動、按摩、泡腳/熱敷,每種方式可搭配輔助工具提升效果。




5-1抬腿有用嗎?怎麼抬才有效?

答案是有用,抬腿可以幫助靜脈血液回流,緩解腿部腫脹與壓力,但不能根治靜脈曲張。

那要怎麼抬才有效呢

抬腿時,腳應該高於心臟,大約高出一顆枕頭的高度,抬腿時間依據自身情況調整,建議每次15分鐘。單純用枕頭墊在小腿或腳踝下方可能不夠穩定或無法提供足夠支撐,導致效果打折,建議使用抬腿枕,不僅符合人體工學的弧度,支撐也足夠,幫助有效促進血液回流。

知道更多抬腿枕資訊,點此前往了解




5-2   有靜脈曲張可以運動嗎?哪些運動效果最好?

答案是可以運動!運動能幫助肌肉收縮,將血液向上推擠回心臟,對於預防或改善靜脈曲張都有效,如有氧運動、腿部肌力訓練、甚至全身垂直律動,都是很好的選擇。


全身垂直律動對靜脈曲張的幫助

  1. 幫助靜脈血液回流:讓雙腿肌肉反覆收縮放鬆,模擬走路的肌肉幫浦作用,有助於將血液推回心臟
  2. 減少腿部腫脹、酸脹感:久站久坐會造成靜脈壓力高,透過律動讓循環變好,緩解靜脈壓力與水腫。
  3. 輕鬆進行無負重運動:特別適合年長者或不便活動者,坐著或站著使用,可達到肌肉刺激與血液循環的好處。


靜脈曲張的人可以做哪些運動改善?▲4招預防靜脈曲張全身垂直律動運動

  1. 坐姿律動:
    律動可分散累積的腿部靜脈壓力,緩解因血液滯留引起的腫脹與沉重感,幫助下肢循環。
    ▲動作要領:

    A.身體放鬆坐於椅子,雙腳放置於機台上。
    B.選擇個人感受最舒適的律動速度施作15-30分鐘。

  2. 雙膝微蹲:
    這動作會同步收縮臀部、大腿與小腿肌肉,重複肌肉收縮與放鬆會像「幫浦」般推動血液往上回流,加強整體靜脈回流效率。
    ▲動作要領:

    A.站立在律動機上,雙手叉腰。

    B.臀部往後坐,膝蓋微彎,保持10秒,回到起始位置。
    C.每次5-10下,每天做3-5回合。

  3. 後側筋膜伸展:
    筋膜過度緊繃時組織壓力增加,影響微循環與淋巴,限制局部血液循環與代謝。其中伸展包括:足底筋膜、小腿肌群、膕繩肌(大腿後側)、背部肌群與脊柱肌筋膜等部位,透過這些伸展,放鬆緊繃肌群、釋放筋膜壓力,促進微循環與淋巴回流,緩解腿部沉重、水腫感與不適。
    ▲動作要領:

    A.坐在平地或床上,雙腳打開,向前伸展保持10秒。

    B.向左伸展,保持10秒。

    C.向右伸展,保持10秒。
    D.每次10下,每天做3回合。

  4. 腳踝幫浦運動:
    腳背上翹與腳尖下壓會刺激小腿肌肉收縮用力,幫助血液從靜脈回流到心臟,減少血液在腿部滯留,減輕靜脈壓力。
    ▲動作要領:

    A.躺在床上,將抬腿枕放在腳踝或是小腿下方,將雙腳墊高。

    B.腳踝往上翹(腳尖朝頭)停留1秒,再往下壓停留1秒(腳尖向地)。
    C.每次20下,睡前做2-3回合。




5-3   按摩有幫助嗎?怎麼按才安全?

在初期按摩可以幫助局部血液循環,不過無法根治靜脈曲張,只能緩解症狀,如果症狀持續變嚴重,建議就醫治療。


按摩方式怎麼做才安全?

  1. 從腳底、腳踝、小腿、膝蓋周圍一路往上推按至大腿,順著血液回流方向(由下往上),可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液堆積在下肢。
  2. 每次按摩時間約20-30分鐘,避免過於用力揉壓凸起的青筋,以免血管破裂或瘀青。
  3. 有深層靜脈栓塞或急性靜脈炎病史者,請避免自行按摩,以免造成血栓移動,引發嚴重併發症。

延伸應用:更輕鬆的按摩替代方案

徒手按摩雖然有效,但對於需要長期保養或是不方便彎腰按摩的人來說可能難以持續。

TF3全身拍打律動機結合了腳底拍打與律動功能,腳底分布著豐富的靜脈網絡與淋巴微循環,是末梢血液與淋巴回流的起始區域,適度刺激可以提升末梢循環、放鬆緊繃肌肉,幫助靜脈血液回流、減輕下肢疲勞與腫脹,對靜脈曲張與久站者有保健效果,只要坐著將腳放上機器,就能輕鬆享受如同腳底按摩般的舒緩體驗 。

▲雙腿疲勞痠痛不已?讓它幫您舒爽拍打



5-4   靜脈曲張可以泡熱水嗎?哪些人不適合?

有靜脈曲張的人不適合熱敷、泡熱水,會讓症狀變嚴重,因為靜脈曲張是因為血管彈性不足或是瓣膜有問題,導致血液滯留,而泡熱水會讓腿部靜脈擴張得更嚴重,加重血液滯留與腫脹的不適。

如果靜脈曲張的部位感到脹痛,可用冷水沖洗或冷敷舒緩不適,真的想泡熱水放鬆的話,建議控制水溫在38~40°C間,每次不超過15分鐘,並泡完後抬腿休息,幫助血液回流,減少堆積。

如果雙腿皮膚有破皮、潰瘍或傷口,或是正在服用抗凝血劑(如Warfarin、Aspirin等)的人,應避免熱敷或泡腳,以免增加出血風險或導致感染。



參考資料:

  • 心臟血管外科專家黃耀廣醫師(2025),醫療新知-靜脈曲張初期症狀有哪些?。
  • 國軍台中總醫院(2024),認識靜脈曲張 (Varicose vein)。
  • 斗六慈濟醫院(2023),靜脈曲張該怎麼辦。
  •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2023),靜脈曲張的治療。
  • 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2023),靜脈曲張的保健及治療方法。
  •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2020),別小看靜脈曲張 恐出現嚴重併發症。
2025-08-19